李子

產季:3 - 7月
李子

李子又名「嘉慶子」,對氣候的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也不嚴格,生長迅速產量高,經濟價值高。用來鮮食外也能做成罐頭、糖漬等加工食品。許多人會把李子加冰糖燉煮,用來潤喉開嗓,而東歐則會用李子釀成李子白蘭地。

看更多

芒果

產季:6 - 8月
芒果

「芒果」,中文稱呼來自於英文"Mango"的翻譯,漆樹科,原產於印度。早在明朝,李時珍便將芒果稱為「果中極品」,有止暈、行氣、消食等功效。另外,芒果富含大量的維生素C,也有助於抗氧化及美膚。

看更多

荔枝

產季:6 - 7月
荔枝

每年春末夏初時期,最好吃的其中一項水果就是荔枝,玉荷包的價錢常常是新聞的焦點。荔枝生長的環境適合冬春乾燥且夏秋多雨,因此台灣中南部成為最大的產地,其中高雄市為最大產區,其次是台中、南投和彰化。

看更多

紅龍果

產季:6 - 11月
紅龍果

紅龍果是仙人掌科的植物,外表宛如一團炙熱的紅色火球而得名。火龍果屬於涼性水果,在自然狀態下,果實於夏秋成熟,果肉味甜多汁,果香四溢,也因為佈滿了黑色的小籽,所以有人稱為芝麻果。

看更多

百香果

產季:7 - 9月
百香果

紫紅色外皮、飄來天然的果香、嘗來酸甜滋味,你今年吃百香果了嗎?切開百香果,用小湯匙挖出黃澄澄的汁液,不斷挑動味蕾、口水直流。百香果的原產地在南美洲的巴西,英文名稱是passion fruit,熱情的水果。

看更多

桃子

產季:3 - 8月
桃子

每年早春桃花盛開,嬌豔動人,夏季則是結成香甜的水蜜桃。台灣水蜜桃有平地及高山之分,因栽種區域不同產生不同口感,水蜜桃味甘、性溫,且富含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B、C。

看更多

梨子

產季:5月到隔年1月
梨子

梨子的含水量達89%,是優質的天然飲料,內含有大量果糖,可迅速被人體吸收,水梨大部份的纖維都在果皮上,連皮一起食用可得到較多完整的纖維化合物。

看更多

葡萄

產季:4月到隔年1月
葡萄

葡萄色鮮、氣香、味美,與蘋果、柑橘和香蕉並稱為世界四大水果,是全世界栽培面積最廣的水果,也是最古老的水果之一,早在西元前好幾世紀,人類便開始食用,並拿葡萄釀酒,至今葡萄酒仍然受到酒客們歡迎的類型。

看更多

酪梨

產季:7 - 9月
酪梨

酪梨是屬於被子植物門的樟科。果實屬漿果,成熟時果皮由綠色變紫色。裡面有一顆大種子和果肉,熟果果肉的質地很像奶油,色淡黃至鮮黃,果肉的口感柔軟,口味有核仁味,富含植物性脂肪外,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及維他命等。

看更多

龍眼

產季:7 - 8月
龍眼

新鮮的龍眼色澤晶瑩、肉質鮮嫩、甜美爽口;龍眼乾以土窯烘焙製成,利用龍眼樹枝當柴燒,乾柴慢火,保存了果肉營養素,也增加食用上的口感;而蜜蜂採集龍眼花所分泌的花蜜,香味濃郁、滑潤醇美。

看更多

木瓜

產季:5 - 12月
木瓜

木瓜富含維生素B1與B2、維生素A、維生素C、木瓜酵素及多種礦物質,可預防感冒、幫助消化,對產後婦女來說,也有促進乳汁分泌的功用。紅肉木瓜含大量的β胡蘿蔔素,算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延緩衰老。

看更多

鳳梨

產季:3 - 9月
鳳梨

鳳梨用途廣泛,鳳梨葉可抽取纖維,製作天然纖維衣物,果實可鮮食、觀賞,並加工製成罐頭、果醬、蜜餞、飲品、甜點等;又因鳳梨台語諧音「旺來」具吉祥意味,為逢年過節、祭拜時必備的水果。

看更多

釋迦

產季:7 - 9月, 11月到隔年4月
釋迦

釋迦內含豐富維生素C、蛋白質、鐵、鉀、鈣、磷等,助於調節血壓、促進腸胃蠕動。對於未患有糖尿病,牙齒不好且高血壓的長者來說,釋迦是良好的營養補充食物。

看更多

番石榴

( 芭樂 )

產季:全年
番石榴

購買芭樂時,要表皮光滑無碰損斑痕的,皮色黃中帶綠的為上品。太生的果實色綠且堅硬非常,食味略苦澀,但啖來爽脆有聲,果心較小。太熟果實觸摸時腍軟,易咀嚼但果心也較大。芭樂最宜食用的是在大半熟程度,不但香味濃郁,肉質也嫩滑得多。

看更多

香蕉

產季:全年
香蕉

香蕉是水果鉀含量最高者之ㄧ,每磅香蕉鉀含量高達1,141毫克,鈉僅有3毫克,多吃香蕉可以預防高血壓及心臟病。香蕉除供鮮食外,尚有許多食用方式。

看更多

西瓜

產季:3 - 11月
西瓜

西瓜香甜多汁,消暑解渴,被稱為「夏季瓜果之王」。水分含量佔西瓜整體約94%,不含脂肪和膽固醇,卻具備許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傳統中醫認為西瓜味甘、性寒,助於解暑、止渴、開胃、利尿等。

看更多

扁蒲

( 葫蘆 )

產季:全年
扁蒲

扁蒲為一年生蔓本,原產非洲和印度。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早在西元紀年前已有栽培記錄,分佈甚廣。 扁蒲依果形可分四類,果長形稱瓠,圓形稱為匏,扁型稱扁蒲,二端粗而中間細稱葫蘆。閩南許將前三種統稱「蒲仔」,最後一種稱為「葫蘆蒲」。臺灣各地僅有零星栽培扁蒲,面積不多,但利用扁蒲作西瓜砧木甚為普遍。按照果實的形狀可分為四大類:1.長形的果實稱為瓠。2.圓的果實稱匏。3.扁圓形帶有短頸的球形的稱「扁蒲」。4.上下粗而中間細的稱「葫蘆」。

看更多

甜椒

產季:全年
甜椒

甜椒之所以被稱之為「青椒」,是因為我們所食用之甜椒是於幼果期即採收,而多數甜椒品種於幼果期均呈綠色之故。一般幼果期之甜椒均具有特殊之莘味,較適於炒食或炸成蔬菜天婦羅。由於甜椒果實成熟後果色可由綠色轉變為紅色或黃色、橙色、巧克力色、橘紅色等多種色彩,而被溺稱為〝彩色甜椒〞,其除富於色彩之變化外,由於果實成熟後養份更為提高,尤以醣類之提升不但使甜椒椒更名符其實,且去除了原幼果期時之莘味,使更適於供做生鮮食用,成為絕佳之生菜沙拉蔬菜,而其美豔之色彩更符合中國人「色、香、味」之美食哲學,為一極具發展潛力之新興作物。 甜椒之成熟果其除營養成份提高之外,更因糖度之累積使其食味清甜而少了嫩果時之腥味,極適於鮮食

看更多

辣椒

產季:全年
辣椒

特性:刺鼻香氣、麻辣、入喉有勁 營養成分:維生素C、維生素A、菸酸、鉀、纖維、蛋白質 挑選方式:可依個人口味挑選辣度不同的品種

看更多

番茄

產季:全年
番茄

番茄最早來自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區,來到台灣之後非常適合中南部低海拔的氣候,因此台南、高雄、屏東是主要產區,夏季則是中部山區的南投為主。因為產區的調整,雖然番茄的盛產期在冬天,但全年都有不同品種的番茄可享用。

看更多

梨瓜

( 佛手瓜 )

產季:全年
梨瓜

佛手瓜四季均可播種,但以10月至隔年4月較適宜,尤以3-4月為佳,夏季高溫播種成活率低。種子由果實內剝離,需去掉種皮,可提高發芽出苗率。 播種方法有兩種: 一是整顆種瓜直播。選老熟瓜提前1個月催芽--將種瓜放於沙床,使其一半埋入沙中,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直至幼芽長出。 二是採取分株繁殖。4月上旬將老株挖開露出塊根,切下約帶2-3個芽之50克塊根。種植前清除雜草,然後按行距4-6公尺,株距4-5公尺挖穴,穴直徑45-50公分,深40-50公分。穴底施入腐熟堆肥作基肥,再鋪上20-50公斤乾淨肥沃的土壤,防種瓜或分株苗的塊根直接接觸肥料造成根腐和肥害。每穴播一個種瓜或一塊塊根,播種時將已萌芽的種瓜平放或直放入土中,子芽部位朝上,下種後覆土6-10公分,以不見種瓜為原則。 分株苗要讓幼芽露出土面1-1.5公分,防止深埋引起幼芽腐爛造成缺苗。

看更多

甘藍

( 高麗菜 )

產季:全年
甘藍

子葉呈腎形,本葉呈卵圓或橢圓形,葉緣有鋸齒,營養生長莖短縮,其上生多數葉片,互相抱合,形成頭狀之球,稱為葉球,為主要食用部份。葉片有光滑與皺縮二種,球形有扁圓、圓及尖形等。花莖上所生的葉片稱為莖生葉,莖生葉較小,先端較尖,基部闊,葉柄短或無。

看更多

小白菜

產季:全年
小白菜

傳統中醫認為小白菜味甘、性平,可解熱除煩,利腸胃。另外小白菜的鈣質含量與牛奶幾乎相同,且本身即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促進鈣質的吸收,是良好的鈣質來源之一。

看更多

蕹菜

( 空心菜 )

產季:全年
蕹菜

一年生濕生、蔓狀草本,無毛。莖中空,節上生不定根。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矩圓狀卵形或橢圓狀矩圓形,先端尖或鈍,基部截頭形,心形或戟形,邊全緣或波狀。秋季開花;花序梗腋生;萼綠色,卵形,先端鈍;花冠白色或紫色。

看更多

青江白菜

產季:全年

油菜

產季:全年
油菜

油菜質地鮮嫩、色美,適於拌、燒、炒、泡、醃,也可切絲過油成菜鬆,在拼接冷盤時作配料用。

看更多

小芥菜

產季:全年

山蘇

產季:全年
山蘇

營養成分:水、粗蛋白、粗纖維、維生素C、鈣、鐵、鋅

看更多

葉萵苣

( 生菜 )

產季:全年
葉萵苣

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鐵、磷、鈣、鎂、矽、硫。

看更多

龍鬚菜

產季:全年
龍鬚菜

龍鬚菜是一種物美價廉的農作物。其嫩部分食用,發現味美可口,味道勝過果實,而嫩芽部分狀似龍鬚。龍鬚菜不需要使用農藥來防治病蟲害,可以安心食用,而且它本身含有非常豐富的葉綠素,纖維質也很高,多食用可助消化,有利身體健康。

看更多

過溝菜蕨

產季:全年

芥藍

產季:全年
芥藍

芥藍富含維他命A、B、C及鈣、鐵等礦物質。

看更多

青蔥

產季:全年
青蔥

常用在日常食物調味上。來自硫化物的強烈蔥屬特色氣味是蔥屬植物廣泛具有的特質

看更多

洋蔥

產季:1 - 9月
洋蔥

林園鄉種植洋蔥農地面積約 50多公頃,在南台灣僅次於屏東縣,採收期從1月底至3月初,比屏東車城地區採收季更早,在市場供需佔有優勢,洋蔥經乾燥處理後,室溫可貯藏1至2個月

看更多

胡蘿蔔

產季:12月到隔年10月
胡蘿蔔

適合炒、滷、拌、煮、燉,是色澤美麗、營養豐富的烹調配角

看更多

馬鈴薯

產季:1 - 8月
馬鈴薯

下營鄉所產馬鈴薯是二期稻作結束後至一期稻作種植之間的冬季作物,質地柔軟香Q。

看更多

韭菜

產季:全年
韭菜

購買韭菜以新鮮採收為佳,若置久莖葉枯軟黃化即盡失鮮美風味。韭菜花以肥嫩為上等品質,用手折取一小段,若切口纖維多而非一折即斷,表示已老化,品質為劣。

看更多

甘藷

( 蕃薯, 地瓜 )

產季:全年
甘藷

甘藷含大量的澱粉質及纖維質,鬆軟易消化,可促進胃腸乳蠕動,增加排洩順暢,預防便秘,對於經常食用精製食物的現代文明人極有益健康。

看更多

香菇

產季:全年
香菇

營養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30多種?和人體所需的氨基酸

看更多

金針菇

產季:全年

杏鮑菇

產季:1 - 11月
杏鮑菇

杏鮑菇(鮑魚菇)的一種,是所有鮑魚菇中風味最佳的菇品,以質地細膩脆嫩,口感似鮑魚,並有杏仁香味,因而得名「杏仁鮑魚菇」,簡稱杏鮑菇。

看更多

毛豆

產季:2 - 11月
毛豆

含有豐富的異黃酮類與皂素,是天然且營養均衡的健康食品。

看更多

苦瓜

產季:3 - 11月
苦瓜

苦瓜含苦瓜素,故帶有苦味,煮後轉成苦甘味,有促進食慾、解渴、清涼、解毒及軀寒之效用。

看更多

絲瓜

產季:3 - 11月
絲瓜

絲瓜吃起來要內質柔嫩細膩者為佳,所以在果實尚未充分肥大,果皮尚未硬化、纖維尚未發達、果實尚未粗老前就得採收,採收過晚就會影響品質。

看更多

茄子

產季:3 - 11月
茄子

茄子原產地在東南亞、印度,在1700年前傳入中國,台灣地區的茄子是由早期先民由華南地區引入,因其性喜溫暖及潮濕,故盛產於中南部地區。

看更多

長豇(菜)豆

( 菜豆 )

產季:3 - 10月
長豇(菜)豆

長豇豆在臺灣被稱為菜豆,故容易與俗稱敏豆之菜豆混淆不清,長豇豆主要以嫩莢供食,除作鮮菜外,亦適於製作豆莢干或冷凍加工。豇豆成熟時果莢發育快速,開始採收後幾乎每隔1~2天便要採收1次。

看更多

越瓜

( 菜瓜 )

產季:3 - 11月
越瓜

長的很像大黃瓜.但其實是不同的喔,是臺灣很普遍的醃漬小菜,小時後外婆在住家頂樓醃滿滿一片,早餐吃稀飯的時候常拌著吃,傳統市場也常買的到,台北一公斤約115元,是有季節性的植物.冬天不產。

看更多

葉用甘藷

( 蕃薯葉, 地瓜葉 )

產季:3 - 11月

茭白筍

產季:3 - 11月
茭白筍

茭白筍食用部位為肥大的肉質莖是由於黑穗菌的寄生與刺激,形成莖部膨大形成顏色潔白,質軟味美的筍狀嫩莖。

看更多

莧菜

產季:4 - 10月
莧菜

富含蛋白質、脂肪、醣類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蛋白質比牛奶更能被人體吸收。胡蘿蔔素比茄果類高出兩倍。

看更多

綠竹筍

產季:5 - 10月
綠竹筍

選擇矮胖短形、筍基直徑寬,外觀呈牛角彎區狀,筍尖無出青,外表顏色均勻,略帶金黃色者,筍基纖維細嫩無纖維化現象,新鮮現採即為上筍。

看更多

箭竹筍

產季:5 - 10月
箭竹筍

選購箭竹筍時,以長15公分,直徑1公分以上,質細肉白者為上品

看更多

麻竹筍

產季:6 - 10月
麻竹筍
看更多

蓮藕

產季:6 - 9月
蓮藕

白河蓮子產量佔台灣蓮子的三分之一強,是台灣最大的漣子產地,口感鬆軟香甜,與進口蓮子久煮不爛,甚至殘留藥水味大不同,只要是白河出產的蓮花相關產品,都能有『在地生產』的品質保證。

看更多